我父母當年感情很好。我父親是因為經商失敗,被詐欺,之後破產,處理債務後,變得很喪志,以現在來講不知道算不算憂鬱症?他想離開故土,反正他就離開台灣了,後來變成我們跟著母親。

我母親要養活我們,要填補感情的空虛,她的生活被煩惱填滿了,已經沒有餘裕來聽孩子們雞毛蒜皮的小事,所以,我很早開始談戀愛,很想往外跑。剛接觸心理學時,我形成的解釋是:因為從小沒有父親,所以我對人對異性比較敏感,會有一些投射,會從裡面希望滿足自己一些東西。後來,我覺得我並沒有在這套理論中得到多大幫助,反而是「完型」那套,在心理學上就是說,這樣子的過程有它存在的意義,它已經變成我之所以為我,很正面而且很重要的一部分。

如果你現在問我,父親對我是什麼影響?我會覺得,那是你很早就經驗過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不見了。因為我爸爸在的時候,他是一個很好的爸爸,每天炒飯、洗碗、幫我們打辮子、講故事,把我們逗得咯咯笑。這麼親近的爸爸,他要走了,再也不回來台灣了,他離開的那晚到底怎麼跟我講?我一點印象都沒有。到後來很多回溯,在感情或關係裡,分手時一定搞不懂對方為什麼要跟你分手,因為分手對彼此的意義都不同,本來就是講不清楚的。以前我覺得說:那是一個魔咒,一直要讓我去面對莫名其妙被拋棄的痛苦,那種小女孩的厄運。可是後來在某個時候累積到某個點,突然轉過來說:我五歲就可以適應失落我這麼愛、這麼重要的爸爸,我依然活得好好的呀!

很特別的是,一開始是因為感情問題去找他,結果談起來,大部分時間都在談父母,就是我的童年。有時候我們會說:童年對我有什麼影響?可是如果更精確的說:你想像的童年對你什麼影響?那都是很主觀的。

我大部分時間都在跟他談我跟我媽之間的爭執。有一天,我的前輩讚嘆的說:「哦,妳媽真是一個很不平凡的女性!」那一天我沒有辯駁,也沒有生氣,但我知道:如果是在剛進入治療時他跟我說這句話,我一定會說:「我媽沒什麼了不起,相較於她,我的痛苦更多!」可是經過那次,我突然發現自己第一次有了同理我母親的能力,因為我有拉出來,不管多少,一點也好,我有出來看我媽了,我已經不是那個受害意識的女兒了。之後,我跟我母親的關係開啟一個轉變。跟母親關係轉變後就很順利知道自己怎麼去處理感情受傷的安頓,對我來講,它是有連結的。

鄧惠文說:「每個年代憂鬱的東西,有些是不變的,例如:對生命的有限性、對擁有的有限性、對自我真相的質疑。」

她說:「我最好不要喝咖啡。」我突然想起她曾在書中吐露,只要連續喝了幾天咖啡,心底就會出現一種意志,阻止自己繼續去喝,「可能我潛意識不喜歡對任何東西產生依賴。」又說:「可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,害怕有朝一日失去依賴的東西,無法承受匱乏的痛苦,所以不敢放心地享受某種樂趣?」
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ecillyastrology 的頭像
    mecillyastrology

    米希莉塔羅占卜

    mecillyastrolo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